牙周炎可能由牙菌斑堆積、牙結石刺激、咬合創(chuàng)傷、內分泌失調、免疫系統(tǒng)異常等原因引起,可通過潔治術、藥物治療、手術干預等方式治療。
牙菌斑是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細菌生物膜,長期未清潔會導致牙齦炎癥。細菌代謝產(chǎn)物刺激牙齦組織,引發(fā)紅腫出血,進而破壞牙周韌帶和牙槽骨。日常需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線清潔,醫(yī)生可能推薦復方氯己定含漱液輔助控制菌斑。
鈣化的牙菌斑形成牙結石,其粗糙表面會持續(xù)摩擦牙齦,加劇組織損傷。下頜前牙舌側和上頜磨牙頰側是常見堆積部位。超聲波潔治能有效清除結石,頑固沉積可能需手工刮治,術后可短期使用西吡氯銨含片減少細菌再生。
牙齒排列不齊或修復體不當會導致咬合力分布異常,長期過大的咬合壓力可能造成牙周膜損傷。表現(xiàn)為牙齒松動、咀嚼疼痛,可能加速牙槽骨吸收。需通過正畸調整咬合關系,嚴重者可考慮牙周夾板固定,配合布洛芬緩釋膠囊緩解炎癥。
妊娠期、糖尿病等狀態(tài)下激素水平變化會改變牙齦微循環(huán),增加血管通透性。這類患者常見牙齦增生、自發(fā)性出血,牙周袋深度進展較快。需控制原發(fā)病,糖尿病患者可使用鹽酸米諾環(huán)素軟膏局部給藥,孕婦則建議選擇過氧化氫溶液沖洗。
艾滋病、白血病等疾病會削弱中性粒細胞功能,使普通牙周炎迅速發(fā)展為侵襲性牙周炎。特征為多發(fā)牙周膿腫、快速附著喪失。除基礎牙周治療外,需聯(lián)合全身免疫調節(jié),必要時使用甲硝唑芬布芬膠囊控制混合感染。
預防牙周炎需每日早晚刷牙并配合牙間隙清潔工具,每半年進行專業(yè)潔治。吸煙者應戒煙以減少牙齦血流減少風險,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糖。出現(xiàn)牙齦出血、口臭持續(xù)兩周以上應及時就診,避免拖延導致牙齒松動脫落。均衡飲食中注意補充維生素C和鈣質,適度咀嚼粗纖維食物有助于維持牙周組織健康。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370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0次瀏覽 2025-10-31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832次瀏覽
686次瀏覽
539次瀏覽
754次瀏覽
731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