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總有這樣一句話在流傳:
“遇事不怒,對錯不辯,輸贏不爭,才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。”
確實,人生的道路漫長且曲折,每一步都是修行,每一處都是歷練。而生活中的諸多煩惱,往往源于人們被無謂的情緒和心態(tài)所困擾。若總是糾結(jié)于生活瑣事,只會讓自己陷入是非的漩渦,徒增痛苦。作為人生的修行者,需要沉得住氣,看透是非,才能活得通透灑脫,從容自在。
一、遇事不怒
面對不如意的事情時,如何有效應對?
有一種回答很精辟:“卒然臨之而不驚,無故加之而不怒,一笑而過?!?/p>
人生在世,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如意,境界越高的人,越懂得控制情緒的重要性。若因一時之怒喪失理智,只會被情緒操控,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。
歌德的寫作生涯長達60多年,創(chuàng)作了大量優(yōu)秀作品。即便如此,仍有人對他的作品持批評態(tài)度。一次在公園散步時,他遇到一位曾尖銳批評過他的評論家。對方傲慢地說:“我向來沒有給傻瓜讓路的習慣。”歌德雖然心中不快,但還是微笑著讓路,并幽默地回應:“我正好相反!”這個舉動巧妙地化解了可能的沖突。
生活中總會遇到意外情況,若能保持平和心態(tài),就不會為瑣事煩心。遇事不怒是一種修養(yǎng),更是一種智慧。要記住,“怒”字心頭一把火,一味發(fā)怒只會傷人傷己。學會隱忍,保持理智,冷靜思考,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二、對錯不辯
關于是非對錯,有這樣一種看法:
“人生如戲,人世間的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。對于人事,任何一種固執(zhí)的立場都是幼稚的?!?/p>
生活中,人們常常陷入對錯的爭論,卻忽略了每個觀點都有其合理性。執(zhí)著于辯個對錯,不僅會傷和氣,還可能引發(fā)無休止的爭吵。
曾經(jīng)有個茶鋪掌柜,為人謙和,生意興隆。一天,一位商人帶著茶葉來店里品鑒?;镉嬚J為是上等白茶,商人卻堅稱是普通散茶。兩人爭執(zhí)不下時,掌柜回來,立即附和商人的說法。事后伙計不解,掌柜解釋道:“他是外行不懂,堅持辯對錯有什么意義呢?”
很多時候,對錯都是相對的。人與人之間,不必事事都要爭個對錯,也不要試圖糾正那些認知不同的人。對錯不辯是一種胸懷,過于執(zhí)著反而會失去更多。與其急于證明自己是對的,不如學會沉默,忍辱不辯,方能獲得真正的勝利。
三、輸贏不爭
古語有云:“但行好事,莫問前程?!?/p>
生活就像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,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。人生有輸有贏,爭強好勝雖是人之常情,卻也可能成為人生的負擔。過于在意輸贏,反而會失去更多,讓生活更加痛苦。
歷史上有名的對手司馬懿和諸葛亮,才能不相上下。諸葛亮擅長謀略,敢于冒險;司馬懿注重實戰(zhàn),穩(wěn)扎穩(wěn)打。兩人多次交手未分勝負。諸葛亮病重時仍想一決高下,但司馬懿選擇避戰(zhàn)。即使被羞辱,司馬懿也保持冷靜,最終諸葛亮病逝,始終未能與之決出勝負。
很多時候,爭強不過是不甘心。然而強求太多,就是跟自己過不去。無論爭什么,都是對自身的損耗。成大事者懂得權衡輕重,不與人爭奪。爭強斗狠只能贏一時,為人不爭才能贏一世?;钤诋斚?,保持平和,才是最明智的選擇。
古語有云:“善戰(zhàn)者不怒,善柔者不辯,善勝者不爭?!?/p>
善于處事的人能控制情緒,做自己人生的主人;
懂得沉默和隱忍的人,擁有做人的大格局;
不執(zhí)著于勝負的人,才能減少無謂的煩惱。
人生在世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不必一味逞強爭奪。真正有大格局的人,不會困于方寸之地,從容豁達,遇事沉穩(wěn),方能成就大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