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燒傷后可通過冷水沖洗、消毒處理、涂抹藥膏、包扎保護、預防感染等方式促進恢復。火燒傷通常由高溫接觸、化學灼傷、電擊傷等因素引起,需根據(jù)燒傷程度采取不同處理措施。
火燒傷后立即用流動冷水沖洗傷處15-20分鐘,可降低皮膚溫度,減輕組織損傷。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塊直接接觸創(chuàng)面,以免造成凍傷。若燒傷面積較大或傷及面部、會陰等特殊部位,沖洗時需注意保護重要器官。
沖洗后用碘伏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潔創(chuàng)面,清除污染物和壞死組織。小水皰無須刺破,大水皰需由專業(yè)人員無菌操作引流。避免使用酒精、雙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劑,可能延緩傷口愈合。
淺二度燒傷可外用磺胺嘧啶銀乳膏、濕潤燒傷膏或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。三度燒傷需就醫(yī)處理,可能需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等促進創(chuàng)面修復。涂抹藥膏前需確保創(chuàng)面清潔干燥,每日換藥1-2次。
清潔消毒后使用無菌紗布或燒傷敷料包扎,保持創(chuàng)面濕潤環(huán)境。包扎不宜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(huán),外層可用彈性繃帶固定。面部燒傷可采用暴露療法,但需保持環(huán)境清潔。
深度燒傷或面積較大時需口服頭孢克洛分散片、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等抗生素。觀察傷口是否出現(xiàn)紅腫熱痛、膿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。定期換藥時注意無菌操作,避免交叉感染。
火燒傷恢復期間需保持高蛋白飲食,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制劑促進傷口愈合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,禁止吸煙飲酒。創(chuàng)面愈合后需防曬護理,使用硅酮凝膠預防瘢痕增生。日常注意防火安全,接觸高溫物品時做好防護。若燒傷面積超過手掌大小或傷及面部、關節(jié)等部位,建議立即就醫(yī)治療。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262次瀏覽 2025-11-01
73次瀏覽 2025-11-01
166次瀏覽 2025-11-01
154次瀏覽 2025-11-01
118次瀏覽 2025-11-01
0次瀏覽 2025-11-01
181次瀏覽 2025-11-01
119次瀏覽 2025-11-01
63次瀏覽 2025-11-01
61次瀏覽 2025-11-01
94次瀏覽 2025-11-01
77次瀏覽 2025-11-01
0次瀏覽 2025-11-01
216次瀏覽 2025-11-01
119次瀏覽 2025-11-01
115次瀏覽 2025-11-01
912次瀏覽 2023-09-06
80次瀏覽 2025-11-01
183次瀏覽 2025-11-01
67次瀏覽 2025-11-01
93次瀏覽 2025-11-01
870次瀏覽
803次瀏覽
602次瀏覽
687次瀏覽
860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