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歲寶寶發(fā)燒可通過物理降溫、調(diào)整飲食、適量喝水、使用藥物、及時就醫(yī)等方式治療。發(fā)燒通常由感染、免疫反應(yīng)、環(huán)境因素、疫苗接種、中暑等原因引起。
用溫水擦拭寶寶的額頭、頸部、腋下等部位,幫助散熱。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,以免刺激皮膚或?qū)е潞畱?zhàn)。保持室內(nèi)通風(fēng),室溫維持在24-26攝氏度,避免穿過多衣物。
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粥、面條、蔬菜泥等。避免油膩、辛辣或高糖食物。少量多餐,減輕胃腸負(fù)擔(dān)。若寶寶食欲不佳,無須強迫進(jìn)食,可適當(dāng)延長喂食間隔。
發(fā)燒時身體水分流失加快,需及時補充水分。可給寶寶飲用溫開水、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溶液。觀察排尿情況,若尿量減少或尿液顏色加深,提示需增加補水量。
體溫超過38.5攝氏度時,可在醫(yī)生指導(dǎo)下使用退熱藥物。常用藥物包括布洛芬混懸液、對乙酰氨基酚滴劑、小兒退熱栓等。嚴(yán)格遵醫(yī)囑用藥,不可自行調(diào)整劑量或頻繁使用。
若發(fā)燒持續(xù)超過24小時,體溫超過39攝氏度,或伴隨精神萎靡、嘔吐、皮疹等癥狀,需立即就醫(yī)。醫(yī)生會根據(jù)病因開具相應(yīng)藥物,如阿莫西林顆粒治療細(xì)菌感染,奧司他韋顆粒治療流感。
家長需密切觀察寶寶精神狀態(tài)、飲食情況和體溫變化。保持充足休息,避免劇烈活動。定期測量體溫并記錄變化趨勢。注意室內(nèi)濕度,可使用加濕器避免空氣干燥。發(fā)燒期間避免帶寶寶去人多擁擠的場所,防止交叉感染。若寶寶出現(xiàn)抽搐、意識模糊等嚴(yán)重癥狀,須立即送往醫(yī)院急診。
68240次播放 2021-09-06
79469次播放 2021-09-01
80320次播放 2021-05-31
19097次瀏覽
57447次播放 2019-12-31
60084次瀏覽
57040次瀏覽
50859次播放 2019-07-16
57602次瀏覽
59383次瀏覽
166次瀏覽 2025-11-01
181次瀏覽 2025-11-01
67次瀏覽 2025-11-01
0次瀏覽 2025-11-01
80次瀏覽 2025-11-01
93次瀏覽 2025-11-01
61次瀏覽 2025-11-01
119次瀏覽 2025-11-01
94次瀏覽 2025-11-01
0次瀏覽 2025-11-01
216次瀏覽 2025-11-01
77次瀏覽 2025-11-01
401次瀏覽 2024-09-25
262次瀏覽 2025-11-01
115次瀏覽 2025-11-01
73次瀏覽 2025-11-01
118次瀏覽 2025-11-01
63次瀏覽 2025-11-01
154次瀏覽 2025-11-01
183次瀏覽 2025-11-01
119次瀏覽 2025-11-01
370次瀏覽 2024-09-25
417次瀏覽
575次瀏覽
696次瀏覽
708次瀏覽
66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