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梗阻可通過胃腸減壓、藥物治療、液體復蘇、手術治療、中醫(yī)調理等方式治療。腸梗阻通常由腸粘連、腸扭轉、腸套疊、腫瘤壓迫、糞石阻塞等原因引起。
胃腸減壓是腸梗阻的基礎治療手段,通過插入鼻胃管引流胃腸道內積存的氣體和液體,降低腸腔內壓力,緩解腹脹和嘔吐癥狀。該方法適用于單純性腸梗阻早期或術前準備階段,操作時需注意防止誤吸和管道堵塞。胃腸減壓期間需禁食禁水,同時監(jiān)測引流液性狀和量,若引流出血性液體需警惕腸絞窄可能。
藥物治療需在醫(yī)生指導下使用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抗感染,配合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解除腸道痙攣。對于麻痹性腸梗阻可選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促進腸蠕動。用藥期間需密切觀察腹痛變化和腸鳴音恢復情況,禁止自行調整用藥方案。若出現(xiàn)藥物過敏或癥狀加重應立即停藥并就醫(yī)。
液體復蘇主要糾正因頻繁嘔吐導致的脫水及電解質紊亂,通過靜脈補充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溶液維持循環(huán)穩(wěn)定。嚴重病例需監(jiān)測中心靜脈壓指導補液,同時定期檢測血鉀、鈉、氯等離子濃度。老年患者需控制補液速度防止心功能不全,兒童應按體重精確計算補液量。
手術治療適用于絞窄性腸梗阻或保守治療無效者,常見術式包括腸粘連松解術和腸切除吻合術。術前需完善腹部CT評估梗阻部位和腸管血運,術后需預防切口感染和再次粘連。惡性腫瘤導致的梗阻可能需造瘺手術,術后需配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。
中醫(yī)調理可在緩解期采用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,配合針灸足三里、天樞等穴位促進腸蠕動。治療期間需忌食生冷油膩食物,可適量飲用蘿卜汁輔助通氣。需注意中醫(yī)手段不能替代急性期西醫(yī)治療,出現(xiàn)腹痛加劇或發(fā)熱需立即停止使用。
腸梗阻患者康復期應保持飲食清淡,初期進食米湯、藕粉等流質,逐步過渡到低渣半流食。每日適量走動促進腸功能恢復,避免突然改變體位。術后患者需定期復查腹部超聲,觀察3-6個月無異常方可恢復正常飲食。出現(xiàn)反復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需及時就診排查復發(fā)可能。
65次瀏覽 2025-10-27
112次瀏覽 2025-10-27
78次瀏覽 2025-10-27
45次瀏覽 2025-10-27
80次瀏覽 2025-10-27
107次瀏覽 2025-10-27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71次瀏覽 2025-10-27
79次瀏覽 2025-10-27
86次瀏覽 2025-10-27
68次瀏覽 2025-10-27
676次瀏覽 2024-01-05
44次瀏覽 2025-10-27
83次瀏覽 2025-10-27
89次瀏覽 2025-10-27
88次瀏覽 2025-10-27
55次瀏覽 2025-10-27
170次瀏覽 2025-10-27
63次瀏覽 2025-10-27
310次瀏覽 2025-10-27
101次瀏覽 2025-10-27
78次瀏覽 2025-10-27
370次瀏覽
488次瀏覽
600次瀏覽
781次瀏覽
69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