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發(fā)燒可通過物理降溫、藥物降溫等方式處理。發(fā)熱可能與感染、免疫反應、環(huán)境溫度過高等因素有關,通常表現(xiàn)為皮膚發(fā)燙、精神不振、食欲下降等癥狀。
使用溫水擦拭寶寶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(qū)域,水溫控制在32-34攝氏度,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刺激皮膚。適當減少衣物包裹,保持室內通風,室溫維持在24-26攝氏度。監(jiān)測體溫變化,每30分鐘復測一次,若體溫超過38.5攝氏度需結合藥物干預。
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適用于3個月以上嬰幼兒,布洛芬混懸液適用于6個月以上兒童,兩者均需按體重精確計算劑量。退熱栓劑如小兒退熱栓可在嘔吐時直腸給藥。中藥制劑如小兒柴桂退熱顆粒需辨證使用。所有藥物使用間隔不少于4小時,24小時內用藥不超過4次。
發(fā)熱期間每10-15分鐘喂食5-10毫升溫水或口服補液鹽,母乳喂養(yǎng)嬰兒增加哺乳頻率。觀察尿量及顏色,6小時內無排尿需就醫(yī)??蛇m量飲用蘋果汁、米湯等含電解質液體,避免飲用高糖飲料或冰鎮(zhèn)飲品刺激胃腸。
使用加濕器維持空氣濕度在50%-60%,避免空調直吹。選擇純棉透氣衣物,及時更換汗?jié)竦囊挛?。睡眠時采用側臥體位,頭部墊高15度促進呼吸。避免使用電熱毯或過度包裹,防止捂熱綜合征。
記錄發(fā)熱時間、最高溫度及熱型特征,觀察是否伴隨皮疹、抽搐、嘔吐等癥狀。3個月以下嬰兒體溫超過38攝氏度,或發(fā)熱持續(xù)超過72小時需立即就醫(yī)。出現(xiàn)嗜睡、拒食、呼吸急促等預警癥狀時,應及時前往兒科急診。
保持寶寶臥床休息,飲食選擇易消化的米粥、面條等半流質食物,適量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、橙子等水果。發(fā)熱期間暫停疫苗接種,痊愈后1-2周再行補種。日常注意手部衛(wèi)生,避免與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觸。體溫恢復正常后仍要觀察48小時,防止病情反復。
59485次瀏覽
57341次瀏覽
60234次瀏覽
107112次播放 2024-02-21
177098次播放 2024-02-21
79469次播放 2021-09-01
52701次瀏覽
61126次播放 2019-11-13
63972次播放 2019-05-20
56410次瀏覽
227次瀏覽 2025-11-04
684次瀏覽 2025-11-04
401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11-04
228次瀏覽 2025-11-04
0次瀏覽 2025-11-04
59次瀏覽 2025-07-15
232次瀏覽 2025-11-04
556次瀏覽 2025-11-04
226次瀏覽 2025-11-04
211次瀏覽 2025-11-04
316次瀏覽 2025-11-04
0次瀏覽 2025-11-04
0次瀏覽 2025-11-04
0次瀏覽 2025-11-04
0次瀏覽 2025-11-04
336次瀏覽 2025-11-04
244次瀏覽 2025-11-04
0次瀏覽 2025-11-04
200次瀏覽 2025-11-04
242次瀏覽 2025-11-04
243次瀏覽 2025-11-04
561次瀏覽
647次瀏覽
615次瀏覽
681次瀏覽
53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