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總管結石可能由膽汁淤積、膽道感染、膽道結構異常、寄生蟲感染、遺傳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。膽總管結石通常表現為腹痛、黃疸、發(fā)熱等癥狀,可通過藥物排石、內鏡取石、手術取石等方式治療。
膽汁淤積是膽總管結石的常見原因,可能與長期禁食、高脂飲食、妊娠等因素有關。膽汁淤積會導致膽汁中膽固醇或膽色素濃度升高,逐漸形成結石?;颊呖赡艹霈F右上腹隱痛、消化不良等癥狀。治療需調整飲食結構,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入,必要時遵醫(yī)囑使用熊去氧膽酸片、茴三硫片等利膽藥物。
膽道細菌感染可引起膽管黏膜損傷,促進膽紅素鈣鹽沉積形成結石。常見致病菌包括大腸埃希菌、克雷伯菌等。感染急性發(fā)作時可能出現寒戰(zhàn)高熱、劇烈腹痛等癥狀。治療需使用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、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先天性膽總管囊腫、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結構異??蓪е履懼懦鍪茏?,增加結石形成概率。這類患者可能反復出現膽管炎癥狀。診斷需通過MRCP等影像學檢查,治療可能需要行膽總管空腸吻合術等手術矯正。
華支睪吸蟲、蛔蟲等寄生蟲進入膽道后,蟲體或蟲卵可成為結石核心。疫區(qū)居民或生食魚蝦者易發(fā),常伴腹瀉、消瘦等表現。確診需糞便查蟲卵,治療需口服吡喹酮片驅蟲,合并結石時需同步處理。
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、Gilbert綜合征等疾病可能導致膽紅素代謝紊亂,促進膽色素結石形成。這類患者常有家族史,可能伴脾大、貧血等表現。治療需針對原發(fā)病,必要時行脾切除術。
膽總管結石患者日常應注意低脂飲食,避免暴飲暴食,定期復查腹部超聲。急性發(fā)作期需禁食并及時就醫(yī),慢性期可適量運動促進膽汁排泄。術后患者需遵醫(yī)囑進行膽道沖洗,觀察排便顏色變化,出現陶土樣便或皮膚黃染加重應立即復診。
0次瀏覽 2025-11-05
493次瀏覽 2025-11-05
79次瀏覽 2025-11-05
0次瀏覽 2025-11-05
60次瀏覽 2025-11-05
102次瀏覽 2025-11-05
65次瀏覽 2025-11-05
0次瀏覽 2025-11-05
743次瀏覽 2023-08-28
252次瀏覽 2025-11-05
89次瀏覽 2025-11-05
734次瀏覽 2025-11-05
715次瀏覽 2024-01-05
0次瀏覽 2025-11-05
105次瀏覽 2025-11-05
202次瀏覽 2025-11-05
95次瀏覽 2025-11-05
0次瀏覽 2025-11-05
118次瀏覽 2025-11-05
264次瀏覽 2025-11-05
343次瀏覽 2025-11-05
223次瀏覽 2025-11-05
782次瀏覽
489次瀏覽
471次瀏覽
764次瀏覽
577次瀏覽